“岳阳楼记”是我国古代文学名篇,作者范仲淹以“也”字为引,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民族精神的强烈呼唤。本文将探讨“岳阳楼记”中“也”字的内涵及其在文学中的运用。
一、岳阳楼记中“也”字的内涵
1. 也字的起源与发展
“也”字,甲骨文作“匕”,象形,本义为用手搔痒,后引申为表示转折、递进、原因等意义。在古代汉语中,也字广泛运用,如《诗经》、《楚辞》等先秦古籍中均有出现。
2. 岳阳楼记中“也”字的运用
(1)转折意义:在岳阳楼记中,“也”字常用于表示转折,如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也”,表达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。
(2)递进意义:如“昔闻之,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也;今闻之,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也,吾不知其可也”,通过递进关系,强调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。
(3)原因意义:如“所以,余尝求古仁人之心,或异二者之为,何哉?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也”,说明作者之所以关注国家命运,是因为他深知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的道理。
二、岳阳楼记中“也”字在文学中的运用
1. 增强文章节奏感
“也”字的运用,使岳阳楼记在节奏上富有变化,如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也”,读起来朗朗上口,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。
2. 强化作者情感表达
通过“也”字的运用,作者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,使文章更具说服力。如“所以,余尝求古仁人之心,或异二者之为,何哉?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也”,表达了作者对古仁人高尚品质的向往。
3. 丰富文学表现手法
“也”字的运用,使岳阳楼记在文学表现手法上更加丰富,如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也”,既表现了作者的忧患意识,又展现了其乐观精神。
“岳阳楼记”中“也”字的运用,充分展现了作者范仲淹的文学才华和爱国情怀。通过对“也”字的深入剖析,我们不仅领略了其丰富的内涵,还感受到了其在文学中的独特魅力。在今后的文学创作中,我们可以借鉴“岳阳楼记”中“也”字的运用,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。